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s://new.qq.com/omn/20211101/20211101A005RF00.html"
佛像藝術發源于印度,傳到中國大概是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,一直到兩晉時期,佛教才開始建立了基礎,至南北朝而興盛起來。所謂的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,當然這個數字并不是準確的,實際上當時寺院的數量要遠遠高于這個數字。從十六國時期一直到唐代,這一段時間是佛像藝術最輝煌的時候。瑞典有位學者喜龍仁,其研究極大地抬高了中國佛像藝術的地位。他在《中國雕塑》一書中,拿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和中國的佛像做了一個比較,認為中國佛像平靜和諧,沒有任何離心力,不表達戲劇性的張力,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度。他認為,這樣的作品使我們意識到,文藝復興的雕刻雖然把個性的刻畫推得那么遠,其實那只不過是生命淵澤之上的漣漪。喜龍仁(OsvaldSiren,1879-1966)(赫爾辛基大學藝術史系/提供)喜龍仁的這種評價,也很好的解釋了部分人的偏見,即認為中國雕塑比不上西方的雕塑,寫實水平差得很遠。東西方雕塑比較比如北齊時期“曹衣出水”式的佛像,如果按照人體的常識去看,會發現它沒有鎖骨的、喉結、肩胛骨,衣服的皺紋也是完全主觀化的處理。這就是中國佛造像的特質,是在做一個減法,所營造的氣息,會讓人感受到一種非常純粹、空靈的意境。北齊造像中那一抹“神秘”的微笑本土佛造像雕塑手法,充滿著中國的繪畫性,這一點我們從相對應的壁畫中可以看出,壁畫的人物造型線條的運用與雕塑是共通的。不少古代佛像衣服線條的節奏感,疏與密的控制,完全就是繪畫的線描,有一種以刀代筆的感覺。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立體的雕塑,比如唐代的天龍山佛像,線條的起伏,收與放的處理,就像是直接用筆畫出來的一樣。
關鍵字標籤:神像雕刻 |